小榄在线 发表于 2017-1-31 20:37:27

一组组小榄老照片,这里承载了小榄人太多的记忆...

                                                                                                承接上一篇:《几十年前的小榄,你仲记得吗?》阅读上一篇请点击下图:▼▼


>>>>80年代小榄的区镇合併      



这座建筑是1987-1994年期间小榄镇的政府办公大楼,属小榄镇1987年十大工程竣工项目之一。
1987年以前,小榄分别有两个基层行政机构,一个是小榄镇,另一个是小榄区(俗称乡公社)。时镇政府的位置是新市路今菊城假期旅行社,镇政府辖沙口、新市、下基三个管理区(下设共15个居民委员会)以及菊城农场;时区公所的位置是新市路今小榄大厦,小榄区辖永宁、九洲基┅┅等24个乡人民政府。
1986年12月9日,中山市全市撤区设镇,撤销乡人民政府,改为村民委员会,当时把小榄区原辖的高沙、裕民、同乐、兆隆、益隆、东升、新成、永胜等8个乡划入鸡笼镇(即今东升镇),余下的永宁、九洲基、东区、西区、北区、竹源、沙口、埒东、埒西一、埒西二、绩东一、绩东二、绩西、福兴、联东、宝丰等16个乡划入小榄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乡镇合併”。
  1987年1月1日,新的小榄镇政府正式挂牌,合併初期,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办公场所仍分散在新市路原乡镇的旧址。同年10月,图中这办公楼竣工,镇府才搬至这里合署办公。90年代初小榄镇开发新城区,在新区重建政府办公大楼,1994年9月镇府搬至升平路今址(9月18日挂牌)。镇府搬迁后,这地区改建成小榄理工职业学校,过几年后,这地方及相连的小榄人民影剧院也划给了建斌学校,文化路的建斌学校也搬迁于此,并分期拆建为新校区了。

>>>>90年代初的小榄农械厂      
小榄农械厂,原是小榄公社属下的永宁铁社,1964年间永宁铁社与机械厂金工车间合并,成立小榄农械厂,转产挤砖机、轧钢机、人工降雨机、搅拌机、冲床等产品,其中“丰穗牌”挤砖机等一些产品先后获省、部优产品称号,90年代初转产燃气具,1992年4月改名为大昌燃气具实业公司。
>>>>小榄影剧院         

图片是70年代在文化路的小榄影剧院后门,正门在莲塘大街(旧称荔园街)3号。影剧院的前身是龙泉酒楼后座的戏场,戏场开办于1931年,1945年10月23日晚戏场表演《大闹水晶宫》时,因不慎烧着台上蒲葵棚引发大火,把戏场和龙泉茶室烧毁,造成烧死3人,踏死1人,伤10余人的惨剧。
1946年戏场重建后,改称同乐戏院,兼放电影。1947年6月,易名为兴发电影院。后来因经营者几度更迭,曾先后改过国泰戏院、大光明戏院、升平戏院、大升平戏院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0月改名为小榄人民大戏院。1956年戏院由国家接管,又改名为小榄影剧院,以放映电影为主,兼不定期演出大戏,1991年影剧院拆除,院址现已改为新市汽车站。

>>>>一张1982年的油印乘车票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小榄往珠海极不方便,通常是靠乘搭途经小榄的长途车或到石岐转乘,80年代初,岐关车路公司在小榄设了个服务站,有车直达珠海,服务站由人民公园经营,票价1.5元,这是当年的一张车票。印章是人民公园业务专用章。

>>>>30年前小榄的幼儿园      





在30多年前,小榄镇有镇属公办幼儿园三间,分别是镇一幼、二幼、三幼,图片摄于1984年。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拿几张旧照出来,让今已为人父母的当年小朋友们怀旧一下。
镇一幼,园址在北边街刘氏润亭书室(即“寄閒”),其前身是1960年10月由中山县工会在小榄镇主办的“职工幼儿园”,1966年转为镇办,1978年9月改称小榄镇第一幼儿园。
镇二幼,园址在莲塘大街,前身是1954年开办的小榄幼儿园正园,初园址在莲塘街原麦节和祠。至1977年与镇第二中学分校址对调,搬至莲塘大街活泉胡公祠和谷馆址,1978年9月改称小榄镇第二幼儿园。
镇三幼,园址在德星里,前身是开办于民国21年的美理女子中学附设幼稚园,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于1952年改为镇幼儿园分院。60年代曾一度为民办幼儿园,至1977年转为公办,1978年9月改称小榄镇第三幼儿园。

>>>>私立美理女子初级中学      



美理女子初级中学,前身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于广州河南洲咀之美理学校。民国2年始迁小榄,初僅在市边涌(今文化路)租屋为校舍,规模不大。民国4年在大涌边基美街与德星里交汇处购地十余亩,建造两座洋式楼房为校舍。新校舍于民国6年落成,称美理女子学校,学校由基督教美国同寅会承办,是当时中山三区第一所女子教会学校,也是县内唯一的女校。
民国21年,学校增设初中和幼稚园,初中不招收男生,称私立美理女子初级中学。民国28年末,学校一度停办,三区中学曾迁往该址。民国34年三区中学迁出,美理中学复办。1950年改称“新中”,为小榄中学分校,1968年10月因学校区镇分管,体制改变,改称小榄镇中学,后易名小榄镇第一中学。80年代因校舍被白蚁侵蚀列为危楼,1985年间镇政府曾分两次将其拆建改造,2000年9月镇一中与东区中学合并,迀往新华西路东区中学校址。2001年初,白莲池小学与桑市小学合并,迁入此址,始初仍称桑市小学,至2003年9月才更名为德星小学。
原美理女中附设的幼稚园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于50年代改为镇幼儿园分院,1978年改称镇三幼,现幼儿园址因落实宗教政策已归还基督教会,改为奇恩幼儿园。

>>>>红更寮服装百货大排档      

曾几何时,在几亿中国人的衣柜里,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改革开放初期,人的观念不断转变,对服装的需求也不断变化,服装从单一的“灰色天空”开始步入了“彩色世界”。当时小榄涌现了大批服装个体户,销售的有女彩裙、喇叭裤、牛仔衫等,款式多姿多彩。图为1984年小榄红更寮服装百货大排档景象,你还有印象吗?

>>>>小榄制帽厂      





厂在大涌边路(时称善院街),此址现已改建为新市社区办公大楼。厂开办于1959年,主要生产草帽等产品,在70年代产品主要经外贸出口,亦兼内销,时属镇上的中型企业。1979年开始接受港商“来料加工”,后增设了手袋车间(对外是手袋厂)。上图是1979年新建的厂房即将竣工照片,中图是1984年摄的工厂正门,帽厂于1993年併入小榄二轻五金厂。你对当年的帽厂还有印象吗?

>>>>广发贸易行   

这间“广发贸易行”你还有印象吗?地点在文化路今旅游大酒店右侧,是由小榄镇经济发展总公司与广州五交站五金贸易部合办的。图片摄于1990年,图中左侧通花围墙及背后浅黄色楼房是镇招待所,即今旅游大酒店的前身。

>>>>小榄镇招待所   

位于文化路四星级的小榄旅游大酒店,建于1994年,其前身就是图中那间小榄镇招待所,本图摄于1979年,你对当年的招待所还有印象吗?

>>>>小榄木农具厂      

小榄木农具厂是上世纪60年代由木农具社、木器一、二社和盆桶生产社合并而成。70年代内建水泥船制造车间,多挂了一个水泥船厂的牌子。后来该厂因主产家具,又易名为华鸿家具厂,属市二轻企业,1993年与小榄农机厂合并。图片摄于1979年。

>>>>回澜涌与回澜桥      在东埒涌与水色匝连接处,有地名叫“回澜”,北为滘口涌,南为回澜涌,这地方是“九龙入洞”中三龙之水汇聚之地。在以前,这里水面宽阔,水流湍急,路绕清溪水绕洲,滘口涌承接了由鸡肠滘及芷海涌两条南下水流,在此与东埒涌滚滚东来之水汇合,形成曲波回澜,故有此名。又因交汇之处昔有一间叫“东庙”的邹陈法师庙,故回澜涌又有叫东庙涌。


上图是摄于1967年的回澜涌,图中远处的是回澜桥


图摄于70年代的回澜桥。


图摄于1992年的回澜桥。



>>>>“四亩地”大鱼塘      

图片摄于1984年,其位置就是现今的新永路口,图中鱼塘后边的建筑是制锁一厂,右边的马路就是下基路。由于这里地处新市与永宁之间城乡结合部,开发较早,到了80年代后期,这片基塘之地很快成了繁华的商业旺区。童鞋们,当时的景色是不是也很美呢?

>>>>两仪桥

桥址在园榄涌口,横跨沙口大涌,连接长堤路与东区大街东源社,原为简易三孔木桥,80年代改为水泥桥趸木板桥,90年代东区二村桥建成后,此桥才拆除。两仪之名取自《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图片摄于1992年10月。




>>>>下基涌   

这是1982年的下基涌。照片位置是今下基升平桥,照片是站在捷源桥(今南堤桥)上向下拍摄的,图片右边有水涉头的地方是粮食加工厂(俗叫米机),左边的下基车站因被榕树所遮盖而看不到了。因此地邻近下基农贸集市,每天都有很多运木柴、运蔬菜瓜果的农艇及搬运谷米的货艇在水上往来穿梭,你对当年的水乡情景还有印象吗?

>>>>小榄镇拓展公司   

小榄镇拓展公司是1985年1月由小榄镇政府与工商银行联合开办,公司下设商业贸易、工业发展、地产发展等部门。位置是今菊城假期旅行社右侧,图片摄于1990年


>>>>1994年的升平公园   





升平公园位于沙口花园路,原为淤泥地,1992年,填沙建公园,1994年建“赏菊阁”,建成后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至2001及2003年因105国道扩建及花园路拓宽(新沙口大桥),面积大为缩小,成为开放性街心公园。图摄片于1994年。


>>>>小榄制锁一厂      





这是1979年与1984年时的小榄制锁一厂,地址在新市路与下基路交汇处,开办于1971年,前身是五金厂,主要生产各种铁皮挂锁和千层锁。1986年与制锁二厂、菊城锁厂等联合组成小榄五金制锁总厂,1992年,因旧城区内工厂要向工业区转移,制锁总厂迁到菊城大道,后来改名固力制锁集团。

>>>>1984年的小榄制锁二厂   

这是拍摄于1984年的小榄制锁二厂,时厂址在深巷路今菊城酒店址。锁二厂是1972年间由藤厂与半导体器件五厂开办,初址在新市路今建行址,1976年间才迀至上址,时主产是铁皮弹珠门锁,后来与锁一厂及菊城锁厂等合併,90年代初迁址菊城大道,改名固力集团。

>>>>1962年扩建中的凤山广场      

  广场建于1958年,初名为小榄镇人民体育场,60年代扩建,中央为足球场,在红彤彤“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为“红山广场”。1983年建华侨中学时,运动场划入侨中,1997年侨中搬出后,又划归人民公园,现为公园内的文化广场。图片是扩建时群众义务劳动的场面。

>>>>1990年时的小榄城建公司      

小榄城镇建设发展公司成立于1987年3月,隶属于小榄镇城镇建设委员会,始初主要负责镇內新市、沙口、下基三个管理区的街道办企业及小榄石场、凤山水厂、镇建筑队等的管理与运营,负责凤山水厂扩容、榄沙水厂建设和配合新城区的开发等。图片拍于1990年,当时公司办公地址在长堤路石场路(今东华路)口,后又曾搬址至沙口东路沙口水闸侧。1994年11月,城建公司在升平中路10号的城建大楼落成,公司迁往新址,改名为城镇建设发展总公司。

>>>>百年老“滘“   

这是上世纪70年代的滘口小学。学校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原麦氏两等小学,民国2年(1913)改称麦氏学校、民国18年(1929),改为私立始兴小学。1952年9月并入镇四小。1957年改称滘口小学。从80年起先后多次改建扩建,2001年圆沙小学并入,2005年莲塘小学并入,今学校用地面超1万平方米。

>>>>1984年的小榄镇二轻五金厂      

图为1984年时的小榄镇二轻五金厂。厂址在文化路71号,即今小榄电视台对面的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小榄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其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红旗绣花社,1967年绣花逐渐转产五金,改名红卫五金厂,但仍有绣花车间,1975年4月再与五金钢铁厂合并,改名二轻五金厂。主要产品为别针、匙圈、挂锁等,部分产品出口到香港、日本、德国及东南亚等地。

>>>>小榄皇冠保龄球馆      



小榄皇冠保龄球馆,建于1996年,位于升平路与广源路交汇处,用地面积4000平方米,有36条球道,2005年停止开放,图片摄于2001年,你还有印象吗?

>>>>民安广场小公园      































小榄民安广场小公园建于20世纪90年代中,现今这里已变成了现代商业中心。2005年9月,大信·新都汇的大福源超级商场及优越城百货相继在此开业,大福源后来改为大润发。这辑图片摄于2001年,你对这个当年曾经美丽的地方,还有印象吗?


>>>>小榄星宝购物中心      









位置是今电脑城及平谦酒店,2000年夏开业,首层经营糖烟酒副食、茶叶、米、鱼、肉、菜、面包、饼点、熟食类;二楼经营百货、针纺织品、床上用品、鞋、文体、电器、玩具等商品。2001年秋退出,改由诺玛特经营超市,后诺玛特亦倒闭了。图为2001年夏的星宝及其发出的会员卡。

>>>>欣欣保龄球俱乐部   



现在升平东路东南海大酒楼的地方,在未做酒楼之前是间欣欣保龄球俱乐部,你还有印象吗?图片摄于2001年。


>>>>中山市明天集团公司   





明天集团公司前身是小榄开关总厂,1993年总厂将属下的蚊药车间扩展为中山榄菊日用制品有限公司;原电器开关车间扩展为中山市嘉丰电器有限公司,总厂则改称中山市明天集团公司,1998年集团下属两子公司改制,明天(集团)公司亦于2003年正式结业。

>>>>20年前南堤路的河边花坛   







下面四张照片,头两张是摄于1992年11月,后两张是摄于1993年7月。

>>>>1984年的白莲池小学   

白莲池小学原叫镇五小,校址在下基路今陈星海医院旧址。1982年,因需学校划出部分土地建陈星海医院,香港同胞黄藻森捐资100万港元重建校舍,2001年初,为扩大陈星海医院,白莲池小学搬出,并入桑市小学,迁往德星里原来镇一中校址,2003年9月更名为德星小学。

>>>>为菊会筹款的临时露天剧场      

1959年11月,小榄镇举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菊花展览会,时镇公社为筹集菊会经费,于当年6月间,在镇内华光前街的何氏大夫六世祖祠( 即旌义祠 )内空地上,临时搭建了一个露天剧场,名曰“小榄镇剧场”,演出粤剧、曲艺等,至11月菊展会开幕后剧场停办,据相关资料,这剧场经五个月演出筹款,共筹得5000余元。

>>>>94甲戌菊会系列      



















2014年是小榄首届甲戌菊会200周年,又是94年甲戌菊会20周年。小榄人爱菊历史悠久,相传在宋末咸淳十年甲戌(1274年)先民来榄定居时,时值金秋,黄菊遍野,自此与菊结缘,至明代已有“岁岁黄花看不尽,诗坛酌酒赏花村”赞美之句。200年前的1814年(清嘉庆十九年甲戌),小榄人为纪念先辈当年来榄开拓之功,举办了一次规模盛大的菊花大会,并商定以后每逢甲戌年(即每60年)举行一次甲戌盛会,永不更。新中国成立后的1994年,是值第四届甲戌会期,这一年,布展范围达10平方公里,分三大展区、四大展场,设置花街花路31条,总长16公里,花街花路所经之大小公园,休憩区、绿地13万多平方米亦全部划为景点陈列区。当年的盛会您还有印象吗?20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可说是弹指一挥间啊!(以上照片是拍摄于开幕式现场)

>>>>94甲戌菊会系列   



















小榄人爱菊历史悠久,相传在宋末咸淳十年甲戌(1274年)先民来榄定居时,时值金秋,黄菊遍野,自此与菊结缘,至明代已有“岁岁黄花看不尽,诗坛酌酒赏花村”赞美之句。200年前的1814年(清嘉庆十九年甲戌),小榄人为纪念先辈当年来榄开拓之功,举办了一次规模盛大的菊花大会,并商定以后每逢甲戌年(即每60年)举行一次甲戌盛会,永不更替。新中国成立后的1994年,是第四届甲戌会期,这一年,布展范围达10平方公里,分三大展区、四大展场,设置花街花路31条,总长16公里,花街花路所经之大小公园,休憩区、绿地13万多平方米亦全部划为景点陈列区。当年的盛会您还有印象吗?以下照片是拍摄于开幕当日的欢乐大巡游,你可从这发黄的照片中,寻寻有没有你熟悉的面孔?当年巡游队伍中那些童趣稚气的学生哥、学生妹,今很多已经是为人父母了,20年,时间过得真快,可说是弹指一挥间啊!

阅读更多94菊花会的图片和资料,请点击下图
【记忆碎片-94甲戌菊花大会】▼▼▼


>>>>小榄发电厂   



小榄发电厂,厂址在沙口西路鸡肠滘,占地面积72亩,筹建于1989年2月,1990年5月首台从英国进口的发电机组投入运行,容量11300瓩,并与小榄110千伏变电站并网。1992年12月电厂进入企业运营,此后几年先后多次扩容,至1994年,5号机组投入运行,至2005年装机总容量为4.62万千瓦。后来因受国家电力调控政策、电力供需矛盾、并网发电指标、燃油价格等因素影响而停办,电厂于2010年间拆除,图片为1994年。

>>>>云路街景   

图片摄于1993年,图左是云路,图右边是登云横街,远处的混凝土桥横跨两岸,桥上有一个红色的“固力”集团标志。

>>>>基头桥的变迁    小榄“水色匝”上的基头桥,始建于何时,是清代还是更早?已不可考,解放后,1980~1982年间,乡亲李桂海、谭文宗等20多人曾捐资重修一次,重修后还是一座三驳小木桥。基头桥因地近回澜、泰宁墟市,桥东有间北帝庙,庙属“小榄五大庙”之一,昔小榄每年中元水色巡游也是从此庙前出发,香火特别鼎盛,镇内居民要入庙进香,亦需经过此桥,故此桥很早就为乡人们所熟知。基头桥由小木桥改建为混凝土公路桥,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1987年区镇合并后,小榄镇决定在沙口与东区一带建设新城区,为便于新区工程建设,1989年9月率先启动了基头桥及基头公路建设,以解决新旧区道路交通连接,基头公路桥比建成于1994年的民安桥、新华桥及升平桥都早。由于船艇当时仍是城乡物资交流的重要运输工具,故那时的基头桥桥面不像现在的与东堤路走平,而是桥面较高,以利桥下通船。桥的东侧引桥跨过东区大街,再经一个大斜坡连接基头路,桥的西侧利用左右斜坡引桥连接东堤路,很多年后,随着水上运输弱化,“水色匝”上的货物运输已基本上被车运取代,才将桥面降低,变为现在的模样。

上图是1980年油画家王恤珠的基头桥速写国画。


90年代初基头桥的航拍照片(图片辑于1990年11月出版的《小榄之光》画册),图中已见新建的基头桥已近完工,由此亦可说明《小榄镇志》称此桥建于1993年是有误的。另从照片的桥下方,还可见到旧桥残迹。


1992年10月所拍的照片。照片右是东堤路,左是东区大街。








以上是作者1993年7月所拍的照片


现时的基头桥,照片拍于2009年。



>>>>上世纪80年代沙口大桥畔的江滨景色   

现沙口大桥下的江滨公园园区,建成于2004年。小榄江滨公园始建于1996年,首期工程是从鸡肠滘至沙口水闸公园牌坊处。为把公园扩展至沙口大桥,2003年,镇政府出资收购了此段沿江各单位的建筑物,并投入资金进行了填塘、平地、植树、修筑园道与兴建亭台楼阁等园林工程建设,包括沙口水闸旁总高23.8米的“靖海楼”等。下图是沙口水闸至沙口大桥段在未建公园前的景色,您还有印象吗?这几个水塘是水出公司的大鱼塘,江边小堤上的建筑物,是市属外贸系统驻榄的一些单位,如食出、水出、土出、五矿、新兴水产加工厂、外贸船队┄┄等。今公园江边的几个旧码头景观及水塔,都是当年建公园时特意选取保留的一些遗迹,旨在让人们有个集体的回忆。

>>>>小榄大酒店未建时的江滨景色      

位于海傍路沙口大桥畔江边的小榄大酒店,建成于1994年10月,主楼高13层,用地面积2.2万平方米。你是否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前,酒店附近大片地方都是基塘农地,地名叫“榄面沙”,只有在小堤外江边散落了几间小厂,图是在酒店未建时这里的景观。

>>>>1984年时的下基市场      

下图是1984年时的下基市场。下基市是小榄历史悠久的墟市,但图中的建筑物,是建于1979年2月。
在1979年以前的“文革时期”,农贸市场管理限制多多,集市贸易只限于本公社范围内,不准长途贩运,镇上设有“市管会”和“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很多物资如粮、油、糖、烟、麻、竹、木材等是不准进入墟市,农民自留地的“非统购”产品,亦要凭生产大队以上的证明或国营收购部门出具的完成收购任务证明,方准予进入市场,卖价也要符合市管会的“限制价格”,故市场不大且较为冷落。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小榄镇工商所为了配合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活跃农贸市场,于是在草阜涌畔扩建了这个市场,以解决摆卖挤塞和好天晒,雨天淋的现象,那宽阔的河步头,是方便农户的船艇停泊。1991年,因靠近市场这段河涌被覆盖改为马路,图中的景观不再复见。

>>>>小榄镇东方红小学   

小榄镇东方红小学,前身是莲塘街道1957年开办的“育群小学”,校址在莲塘金鱼池直街的云隐谭公祠和王成孔家祠,1966年由镇接管,1968年转为公办,时值“文革”,学校改名为“东方红小学”。1972年因镇中心小学的莲塘小学(校址今文化产业基地)要改办为镇第二中学,将小学部划入了东方红小学。至1984年9月,东方红小学以原来镇中心小学的校名,易名为莲塘小学,2005年9月莲塘小学又撤销,并入了滘口小学。

>>>>启文桥   启文桥,建于清代,原为三跨木架木梁桥,桥旁有树龄逾百年之大榕树,因桥正对沙口启文巷口而得名,又因桥另一端是东区携凤社,故又称携凤桥,上世纪80年代,桥两端改用钢筋水泥斜撑外伸式桥台,取代原两个木梁架,桥成了混合式单跨木梁桥(见图),1994年民安桥建成后,此桥拆除,但桥旁的古榕保存下来,至今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图片摄于1992年10月


被保存下来原桥旁的百年古榕(可能是小榄现存树龄最长的榕树)




启文桥位置明代时叫“蟠龙围”,在1994年11月小榄举办菊花会时,当地人曾把桥装饰成一座花桥,名曰“蟠龙晨曦”,巨型龙灯绕着桥旁古榕,十分壮观。

>>>>会龙桥 会龙桥,址在北区滘口涌。这里在明清时期曾是农贸集市之地。桥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因在深水埗侧,故又叫深水埗大桥。桥原为三跨木架木梁桥,全用坤甸木料构筑,


照片拍于1993年7月,1998年改为水泥桥,可行车


照片拍于2009年


>>>>榄溪酒家   















上世纪80年代初,港澳乡亲及海外侨胞乘国内改革开放东风,纷纷回乡投资办实业,支持家乡经济发展。榄溪酒家就是在这时期由小榄旅港同胞萧凤珍、何池彬、麦强、麦允明、张庆球、何耀彬、何和彬等合资61万港元兴建的,址在陵园大道口与文化路及新市路交汇处,紧邻镇招待所,酒家于1982年11月20日开幕。酒家首层是中山旅游公司小榄镇分公司榄溪商场,二楼是餐饮茶市饭市,三楼为阳台花园及“的士高”舞厅,内设品茶雅座,是中山北部首家Disco舞厅。因酒家地点优越,其装修在当时来说尚算高雅堂皇,环境优美,加上融入了港式酒楼管理特色,价钱也算平民化,故开业后茶市、饭市及歌厅生意一直兴旺,成了小榄一间具有“地标式”的酒家。1994年,镇招待所及榄溪酒家被一并拆平,由镇旅游总公司在此建了一间星级酒店,酒店初名叫“旅游假日酒店”,现名是“旅游大酒店”,自此,“榄溪酒家”的名字成了小榄人的集体回忆。



>>>>华园酒家   

华园酒家,址在今东区社区长龙巷口,与当时的食品厂(今下基农行址) 隔涌相对, 酒家是在一座单层混凝土建筑阳台上以棚架搭建,底层是食品厂办公室,酒家有一跨涌铁桥与东堤路连接。图片摄于1990年。




>>>>四.一二烈士纪念亭      





小榄革命烈士陵园,建成于1959年10月,由中共中山县小榄、小榄镇、南头、埠沙公社委员会合建,主要纪念三、九区及“四一二”事件的革命烈士。凤山之颠烈士墓旁,原有一座“四.一二烈士纪念亭”,是纪念1945年5月23日(农历四月十二日)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第一支队九区大队在与敌激战而牺牲的20多名烈士,亭匾由时任小榄镇副镇长冯泽源题写。
1964年9月5日下午第15号强台风正面袭击小榄时,亭毁于飓风,没再重建,仅留下台基至今。图一是此亭照片;图二是1959年小榄菊会花塔照片,照片左边隐约所见的亭子就是四.一二烈士纪念亭;图三是现存的革命烈士墓墓碑右侧所刻的四.一二烈士芳名。


>>>>下基路      1958年是人民公社“大跃进”年代,这一年,小榄人通过全民性义务劳动方式,修筑了镇上第一条可行汽车的泥砂路面公路,北始于东埒口沙口公路桥与广中公路连接,南至下基今升平桥址,时东埒口至东庙段叫五一路,今叫长堤路,东庙步云桥叫五一桥,今已复旧名;东庙至工人文化宫段叫文化路,路名自始没有变;文化宫至梅花洞段叫幸福路,今叫新市路;梅花洞至下基段叫跃进路,今叫下基路。1961年新市路首先改造为水泥路面,下基路是在1963年间改造为水泥路面。1973年间再从下基车站沿着河边增筑一条泥砂路面公路,先筑往四圣宫方向的南堤路,再筑往东庙方向的东堤路, 这两条路于1975年间亦改为沥青路,而1958年修筑的沙口至人民公园前路段,是到1979年为迎接己未小榄菊花会时,才改造为水泥路面。








上图是下基路1979年、1984年与1990年三个时期的照片。P2相片左下角建筑物是陈星海医院值班兼挂号室。P3相片左边鱼塘后的建筑物是小榄镇制锁一厂,如今这鱼塘、厂房已没有了,早已成为新永路繁华商业区。

>>>>携凤涌口(1992摄)   



图片是携凤涌口,因携凤社而得名,携凤涌又叫鬼涌尾,属东区蟠龙村(一村),地处民安桥南边,隔涌对岸是沙口长堤路之东华路口。昔这里小桥、民居、埠头、社头,环境清幽,绿树成阴,今携凤涌已填平,道路宽阔,环境亦与十多年前变化很大。

>>>>小榄新市路   小榄新市,是小榄旧城区中心,在未筑公路前,这里有多条宽不盈丈的商业小街,如行流朝市街、晚市街、布行街、鸡鸭市街、百寿街、南门直街、新市街、圆美巷等,纵横交错,集合了日用百货、陶瓷、山货、药材、茶楼饮食、鞋帽布疋、纸品、印刷、旅业等等乃至蔬菜水果鱼虾家禽店铺摊档,是自明代中后期起乡内最繁盛的商业区,人称“大市”。新市路开筑于1958年公社化年代,初名叫幸福路,北接文化路,南连跃进路(今名下基路),长约700余米。
新市路始初为泥砂路面,1961年间才改造为水泥路面,两边“假骑楼”的商铺建筑,多是在“大跃进年代”将旧平房经“穿衣戴帽”改头换面而成。
下面是1979年与1984年新市路照片。P1、P2图右边有树的厂房是制锁二厂(此厂房80年代锁二厂搬出后改建为无线电五厂,90年再改建为建设银行),厂旁边的商铺叫“真真影相馆”, 远处的楼房是1979年落成的“菊城百货公司”。P3图从右边始第一间是工商所,第二间是税所,第三间是漆油化工店,第四间是梅花洞工商银行。P4图左边是镇印刷厂(今菊苑大厦址),远处有黄琉璃瓦的建筑物是新富贵茶楼;右边黄色的几座两层楼房是小榄区公所(今小榄大厦址),区公所后的几座楼房按顺序分别是邮电大楼、印刷厂新车间、中山无线电五厂大楼(今建行)、商业公司大楼(今麦当劳)。








>>>>从步云桥望滘口涌   

滘口涌是小榄“水色匝”之东北段,上承鸡肠滘与芷海口注入之北水,侧接东埒口所来之东流,水往南经下基而出西海。大概在清初间,滘口坊民担心来水直去无收,为留住水财,在涌口建邹陈法师庙(即东庙)及步云桥,以扼水口,增加锁钥之势。步云桥是因步云社而得名,原为石台木梁桥,在1958年修筑公路时拆建为公路桥,由于路桥是在当年5月1日通车,故今长堤路曾名五一路,步云桥亦曾名五一桥。
滘口涌口一带,因地近农贸集市,在陆运不发达的过去,这里农艇货船云集,穿梭往来。照片摄于1993年10月,图中右边的空地在1994年建了间雅乐城酒店(曾名东庙酒店),是现在金宁酒店的前身。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路花坛   





上世纪80年代,小榄镇曾兴起一股美化绿化环境的热潮,镇上不少街巷路边都建起一些花基、花坛,甚至建个供街坊路人休憩的小公园(如莲塘小公园),文化路与南堤路的路边花坛就是在这时期兴建的。
  文化路的路边花坛,是建于被覆盖的河涌上,这条河涌叫“市边涌”,雅称葵溪,1979年菊会时,葵溪还架有两座花桥,“葵溪菊影”成了小榄新八景之一,到80年代中葵溪被覆盖,才变了花坛,90年代末花坛拆除,铺上石板路面,成了停车场。上图摄于1987年,中图摄于1994年,下图是花坛拆除后。

>>>>小榄皇都咖啡阁   

这是摄于1990年间的小榄皇都咖啡阁,址在莲塘大街。
中国是茶之故乡,茶是人们之日常饮料,客来敬茶、以茶待客是国人一种文化模式。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小榄人无论商务恰谈还是朋友聚会,茶楼是首选场所。那时我国咖啡文化尚未兴起,咖啡馆不仅在乡村小镇基本没有,甚至在大都市内亦难觅芳踪。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之深入,特别是在“麦氏”与“雀巢”两大咖啡制造商打入中国市场后,这咖啡文化才渐渐进入到百姓生活中。
80年代末,小榄一些宾馆酒楼西餐厅始设咖啡雅座,小小雅座,几件西式点心加一杯热咖啡,改变了部分人之休闲消费习惯。到90年代初,小榄开始出现专供人们“叹咖啡”的咖啡馆,如皇都咖啡阁、富华咖啡阁等。
咖啡馆之兴起,给人多了个选择。由于咖啡馆没有茶楼之喧闹,安静宽适,格调典雅,比较私密,似暗非明适合谈事约会,一杯咖啡,一个下午,令人有闹市中藏身于小宁静之感觉。加上那个年代,进店喝咖啡的,多是先富起来的个体户,一些人很大程度上要用咖啡来炫耀成功和他们同西方生活的接近。图中这间皇都咖啡阁,当时尚算入“潮”,装修简单而不俗,很有文艺范儿,也富有个性,记得当年我亦曾陪厂里的港商客户去过好几趟。


图文:爱菊之仁摘自爱菊之仁《【记忆碎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组组小榄老照片,这里承载了小榄人太多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