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菊乡杂谈】从戏棚说小榄戏棚文化

0
回复
25948
查看
[复制链接]

316

主题

1

回帖

32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22
QQ
发表于 2018-9-19 11: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菊乡杂谈】从戏棚说小榄戏棚文化  

图文/爱菊之仁

小榄地处西江下游,凭借地理条件优越,明清时期已是农商繁茂,曾有“百楼之乡”及“小苏州”之美称。因得西江上游西来山货带动,自古竹木行业较为兴旺,加之乡内祠多、庙多、神诞节庆多,常需盖搭棚厂,催生了不少搭棚商户,彩棚搭建亦颇有名气。如乡中每次菊花盛会,“缀花屋、拱花街、搭花桥、架花涌、盖花楼”(见清《百骈笔记》),棚匠们亦能做得辉辉煌煌。他们除应付乡内棚厂搭建,亦常承接外地工程,民国版的新会《潮连乡志》有这样的记载:“潮连一掌之地,而每年演戏,恒十数班。故吉庆公所视我乡为一大顾客,而小榄、古镇之棚匠,盘旋于吾乡者,常数月焉。”

“戏棚”在广府棚架类型中,与花楼、彩门、蘸棚等同属“彩棚”一类。在百年前,很多乡镇乃至城邑,都没有固定戏台供演戏之用,每到重大节庆或游神赛会,只能在祠庙附近找块空地搭个戏棚,再请戏班回来演戏。由于演戏不是经常性,仅是有神诞庆典才演出三五日,戏棚以竹木搭建,不仅符合经济原则,亦便于活动过后及时拆除,故民间有“戏歇棚拆”之语。

戏棚搭建,与普通棚厂有别,虽同是临时构筑,却工艺要求讲究,既需符合仪式功能,亦需符合传统审美。故承接之店家,不单要配备竹木笪篾基本材料,还需备有各式“棚面”。棚面是彩棚预制配件的统称,包括栏干、傍柱、主柱、傍脚、花边、花窗等等,棚面大都以竹笪制成,花纹图案或平涂、或彩绘、或描金;也有以竹丝编织,或浮雕、或立体,此外还有用杉木绘制之大花柱、龙凤柱、狗牙柱(戏棚柱)等。小型搭棚户,因资金原因,棚面通常是接工程后才租赁回来,施工时,大师傅负责地面规划、指挥,棚工负责上棚扎架、装配棚面,一座彩棚仅用几天便可完成。

戏棚因是竹木葵等材料所搭,易生火灾,故搭掤与做戏两个行业,均奉“华光大帝”为保护神,俗说其生有三眼,能兼顾上下左右,保障作业安全;又身藏金砖火丹,能降火伏魔,保佑戏棚免除火灾。据史载:上世纪小榄曾有两起戏棚火灾,一是民国6年农历正月十二晚,泰宁李氏尚书大宗祠演百灯戏,祠前骑涌大戏棚被烧,一女童身亡。二是民国33年十月廿三晚九时,龙泉酒家(址在今莲塘大街)后座葵搭戏棚大火,时正上演“大闹水晶宫”,场内观众近千,火灾是因戏剧效果不慎引发,造成酒家与戏场尽毁,伤10余人,死1人。

岭南没有“庙会”称谓,而只有神诞。神诞演戏是在祀神社所演出,故神诞戏又称“社戏”。神诞演戏与族姓祠堂演戏有点不同,大族祠堂常要顾及颜面,多买省港名班,而庙宇演戏,是为酬神与吸引香客,不打观众钱包主意,仅是对签捐的善信作出交差,因睇戏多是免费,即使三流戏班,观众“企到脚酸酸,望到颈长长”,一样人潮如涌。诞期正日,除了神功大戏,还有舞龙舞狮,八方善信带备香烛供品贺诞,为神祇祝寿,以祈神灵保佑,活动有如“乡村嘉年华”。

庙宇演戏,戏棚通常搭于庙前,世俗认为戏是为神而做,是为神做功德。若庙前之地不宽,需在附近另觅地方搭建,则必须在戏棚对面增搭神棚,再安放庙之主神小像,说是让神明观戏。

一个小小戏棚,除了有不少名词术语:如棚前、棚后、棚顶、棚下、棚内、棚脚、出棚、入棚等外,亦衍生了不少俚语俗语,如睇戏唔买票,靠人带入场谓之“打戏钉”,演出开始称“戏上棚”,演出结束称“戏落棚”,压轴戏称“压棚戏”,在台后帮声的称为“后棚”等等。在小榄还有一些歇后语与戏棚有关,如有人当生意不好仍艰难地勉强经营,会用“戏棚竹,死顶死撑”来自叹无奈;对某些人不虚心接受别人意见,你说他一句,他回驳你十句,这种人常被形容为“戏棚竹筒,包顶包驳”。

以前社戏,只有前面几行有座位,编了座号,后面多是企位。若戏剧是收费的,座位票当然不是大众价;若戏剧是免费的,对号入座的必然是有身份之人,故“对号位”曾是人们炫耀高贵享受或获得最佳观赏位置的代名词。

在当今的词汇里,常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说,意是借助文化活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虽古时并无此说,但实际亦是如此。清人何大佐《榄溪竹枝词》云:“每逢神诞争歌舞,酒肆茶坊半月香”。在那年代,人们一见乡里搭棚做戏,大都会兴奋雀跃,尽管做戏原因是为了荣神乐神,但也是乡民难得的“神人共乐”。戏棚上,大戏连台,鼓乐喧天,或做“六国封相”,或演“八仙贺寿”,或唱粤讴、南音┄┄;戏棚下,观众有自备小凳的,有“骑膊马”的,或咀嚼小食,或低声学唱,无拘无束;戏棚周边,汇聚各种临时摊档,形成墟市,有卖瓜菜草药,有卖咸酸小食,亲朋见面或谈新闻旧事,或说家长里短,加上祭祀仪式、节庆活动,好不热闹! ,

地名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载体,在小榄就有几处曾以戏棚衍生之地名,表示这里曾是社所演戏的地方,犹如今天的“文化广场”。如永宁五福村内,因有一地与三元帅庙、相公庙及地母庙邻近,以前每遇庙庆,乡人都是在此搭棚做戏,民国时期被冠上“戏棚地街”之名,直到近年街名调整时,才将其纳入“悦福大街”。又如永宁沿河西路汇源社一带,旧为“瓜墟”,每到墟日,各乡农民运来瓜菜摆卖,人气颇旺。盖因地近玅灵宫与龙兴庙,每遇庙庆神诞,亦常搭戏棚于此,请戏班粉墨登场几日,热闹过后,拆走戏棚,又恢复墟市,故亦有“戏棚地”别称。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源远流长,历来受到人们喜爱。小榄之戏棚对联,向来讲究,不喜欢采用搭棚店通用 “行货”,多是邀请墨客文人按活动内容特意撰写,既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又说古道今,雅俗共赏。今存世的几届甲戌菊会戏棚对联,不仅数量丰富,且不少佳作典雅清丽,亦庄亦趣,极富文采,能给人以启迪,让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现摘录几对于下:

悦耳有新腔,羯鼓催来,篱边细度声声慢;

赏心无俗韵,鹍弦谱出,径畔徐传滴滴金。

嘉庆菊会李慕桥祠戏棚联

菊部颇排场,作孝作忠,须知世上好人,不要收科还要菊;

花颜真起市,又威又靓,试问台前观者,来看做戏定看花?

同治菊会何太卿大宗祠戏棚联

宗功铁杖世世相承,谱来菊部新声,燕翼合翻新乐府;

老圃黄花年年无恙,赛到榄山大会,鳌头争占大罗天。

民国菊会麦氏宗祠戏棚联

菊部易移人,如柳媚,如桃夭,有色有声,绿女红男多迷惑;

花神获知己,若樊川,若陶令,宜今宜古,名流逸士每钟情。

民国菊会何太卿大宗祠戏棚联

六十年又届花期,依稀回首;

三五辈同开菊部,宛转歌喉。

民国菊会下基观音庙前八音棚联

花样最趋时,请看歌舞场中,有正花有帮花,赏名花如对妃子,那怪留恋花丛,白鼻哥惹得一身花气;

菊开仍似昨,近返柴桑乡里,或艺菊或征菊,知爱菊不少高人,况复招邀菊部,红粉女争唱几首菊诗。

民国菊会省港同乡公会戏棚对联

看花人至无宾主,

顾曲场开有管弦。

民国菊会北区百花社音乐棚对联

桥段最分明,剧本从兹观电影;

市声真热闹,看花过去惹风香。

民国菊会下基草浦涌口电影棚对联

世界尽花花,六十年转眼成空,方今周年又逢,与父老弟昆,重赓韵事,演就梨园幻影菊部新声,即景会心原不远;

劳人真草草,千百载放怀流览,何异舞台活剧,借笙歌弦管,点缀秋光,试观儿女情缘英雄勋业,到头结局总如斯。

民国菊会大榄妙灵宫戏棚对联

戏棚是本土传统的文化空间,蕴含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如棚架建筑、扎作工艺、戏剧曲艺、祭祀仪式,民风习俗┄┄等等。其出现与衍发,都与民俗息息相关,其艺术与传统,都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但随着社会进步,社区有了固定性的演出场所,百姓娱乐活动日益丰富多采,棚戏魅力弱化,庙宇神功褪色,昔日这种戏棚,已难复见。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6630590577652986859.jpg


661939974830565044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小编微信(加群)

全国服务热线:

0760-22109168

公司地址:中山市小榄镇新华西路3号

运营中心:小榄镇双美府208

邮编:528415 Email:11446848#qq.com

Copyright   ©2000-2018  小榄在线,小榄网,小榄论坛Powered by©Onw.cn技术支持:中山市微在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粤ICP备09036369号 )